全球短讯!勇哥探案 | 男子发个"ok"表情搭进去16万!
X 关闭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正文简介:6月23日,江西法院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案例,2022年12月22日,郭某在微信上与刘某云商量其子刘某伟借款的还款事宜,郭某发微信消息要求刘某云成为其子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,对此消息刘某云于12月24日回了一个“OK”的微信表情手势。后因借款人刘某伟并未偿还有关欠款,郭某于今年初将刘某伟和其父亲刘某云以逾期未归还债务为由,一同告上了法院,要求偿还本金及利息共计16万余元。在审理过程中,刘某云提出异议,认为自己回复“OK”微信表情手势是在两三天后,没有义务为儿子刘某伟还款。定南县法院经审理认为,被告刘某云的微信消息回复“OK”表情手势,表明同意作为此笔债务的担保人,所以有义务在被告刘某伟逾期未偿还借款时承担借款偿还责任。最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:被告刘某云与被告刘某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。
平常大家在网络聊天中都会认为“一图抵千言”,但其实弄不好会“一图损万金”。不过像上面那个案子,法院的认定,是基于案件发生的场景下,解释表情符号的含义,是符合社会一般人的认知的,可以推定当事人是同意的。
据2022年6月江苏高院发文科普,经检索裁判文书网,2018年以来,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,其中2018年8件、2019年23件、2020年66件、2021年61件,增幅明显。
网络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,已成为广大网友必不可少的输入习惯。表情符号有利于网络交流的情感化、趣味化和简约化,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情绪态度,然而,不当甚至恶意使用表情符号也会导致消极结果,衍生出纠纷、侵权甚至违法犯罪等诸多法律问题。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存在多种解读,因此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,对于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,或者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,以明确双方真实意思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。同时,注意对相关聊天记录进行留存,便于在纠纷发生后用于维权举证。
策划 陈迪晨
文案 任国勇 张冰晶
摄像 卢 婧
剪辑 唐嘉钰
设计 肖 甜
校对 徐珩